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故事 > 禅理故事 > 贵州老党员造林护绿的种树故事,被评中国生态英雄

贵州老党员造林护绿的种树故事,被评中国生态英雄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8W 次

“贵州造林王”因树而美

贵州老党员造林护绿的种树故事,被评中国生态英雄

——贵州黔东南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共产党员吴庆贤造林护绿的种树故事

记者:刘莹 王淑宜

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一个因树而美的侗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里的风雨桥、鼓楼、学校、侗家民居,以及侗家人冬天取暖的木柴,皆取材于山。村头古树虬枝,溪水淙淙。村落四周古树环绕,连绵的杉树挺拔耸立,日日年年守护着这个侗寨。

饮水思源,四寨村的美丽,饱含“贵州造林王”、共产党员吴庆贤的汗马功劳。

从不惑之年弃商造林,到年逾古稀痴心不改,30多年光阴弹指一挥,吴庆贤风雨无阻地种树护绿,在山上存了数千万元绿色财富。尽管日子清贫,他却不肯为自己轻易砍一棵树。然而,当公益事业和侗家人建房需要用木材,他又毫不犹豫地捐献和赠送。他用执著和坚守、无私和奉献,感动着乡亲,把种树护绿的事业做成奔向小康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到2015年底,吴庆贤种植苗木500多万株,累计造林55000亩,木材总方量达25万方,经济价值达2500万元,并带动乡亲们造林5万多亩,使双江镇的森林覆盖率从1984年的47%增长到现在的75%。吴庆贤因造林面积贵州第一、全国第二,被誉为“贵州造林王”,获得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全国绿化奖章”,成为国家有关部门联合评选出的“中国生态英雄”

弃商造林——响应召唤战荒山

“我只要还走得动,就要上山造林、护林。侗家人要脱贫奔小康,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是出路。”

1月13日,记者来到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采访吴庆贤老人。眼前的这位造林王,须发花白,皱纹满面,体型清瘦。尽管已经72岁高龄,体力不如从前,吴庆贤仍然坚持上山造林。子女担心父亲的安全健康,劝吴庆贤不要再上山辛苦,可他听不进。三儿子吴胜文特别清楚,父亲平日话虽不多,决定了的事,谁都拗不过他。

吴胜文小的时候,看到过几次父母闹不和,都是因为父亲的执拗。

第一次,是1984年。父亲决定上山种树,母亲反对:“岁数大了,店铺开得好好的,逞那个劲做什么。”父亲低头猛地吸烟,不说话。母亲知道,父亲做这个决定,和四寨公社党委书记甘志华,四寨公社社长吴尚全有着密切关系。

这两个公社的一把手、二把手已经连着两天到家里来了,一坐就是几个钟头。头一次到来,两人还送了一床垫单。那个年代,垫单还很稀罕,是贵重礼品。无事不登三宝殿,母亲拿着垫单心里犯怵:怕是有什么大事。

甘志华和吴尚全是为“种树”而来。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出台文件,进行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1983年,按照政策,分山到户,个人可承包集体荒山造林,谁造谁有。政策出台了,村里迟迟没动静。两人都很着急:村民不动,是因为造林见效慢,看不到摸得着的实惠。总得有人“吃螃蟹”,有了带路人,自然就好了。想来想去,两人都想到了吴庆贤。

吴庆贤虽然没有文化,却是村里公认的“能人”,相邻几个村子,就他一家店铺。那个时候,能开小卖店的就是“大老板”,有头脑。

情系青山

吴庆贤对树有特殊感情。从1980年到1984年,他已主动把自家自留地和附近荒山变林地,已植树造林49亩。

甘志华和吴尚全的想法,一是希望吴庆贤接手管护面积5500亩的集体林场,二是希望吴庆贤带头种树,把四寨公社辖区的荒山全都绿化起来。

甘志华和吴尚全一拍即合,当晚提着垫单就上门了。送垫单,一是为了表态,只要吴庆贤愿意干,组织一定全力支持。二是为了打“人情”牌,两人都担心被拒绝。毕竟,现在只有政策,看不到结果。从经济上来说,谁都不敢保证,种树能比他现在开小卖店挣钱。

第一天上门,没有成功。甘志华和吴尚全你一言我一语,吴庆贤老实巴交地坐在木板凳上认真听,却始终没有开头说愿意干。

第二天上门,末了,吴庆贤将烟头摁在地上拧了拧,说:“我想一想。”

这一想,就是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

四寨村是侗寨村落,坐落在围杆坡地带的过渡山脉。围杆坡,是长江、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平均海拔1350米,荒山面积3万多亩。上世纪50、60年代,由于过度砍伐森林,一到雨季,大量的泥沙从山顶冲刷到大小河流中。面对一座座没了树的荒山,村民们爱树,却没有人种树,没有人专门去保护树。无人看管的山林,野火一烧就是成片,能用的木材林越来越少。吴庆贤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树”的情结,经常让他夜不能寐。

吴庆贤自知做这个决定,成败与否,都是造福子孙的好事。之所以犹豫再三,是不想妻子吴培祖和4个孩子跟着自己吃苦。前途未知,吴庆贤心里没底,但他难以拒绝甘志华和吴尚全的“邀请”。他深知种树的意义,也算过经济账,如果成了,定可以致富。村里需要一个带路人,那就响应号召,不要回头。即使有乡亲笑他傻,他也愿放手一搏。

妻子吴培祖心里虽然不理解,嘴上却也不再多说。吴庆贤带着6000多元的启动资金,带领全家老小早出晚归,扎进大山,夜以继日地整地、挖坑、培肥地力。

由于种树技术不精,管理不善,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却是遍地枯死的树苗,妻子心疼树苗,更心疼儿女和吴庆贤。“好端端的生意不做了,来这里空做些什么?”心疼和不解交织,妻子赌着气不让儿女们上山种树。这是吴胜文第二次看到父母产生分歧。

吴庆贤的精神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茶饭不思、夜寝难眠。他想,下一步该怎么走?绿化荒山还干不干?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把家人叫拢来,耐心劝说。决定卖掉已经关门的小卖部、3头肥猪和1头水牛,再次带着妻子儿女,挺进了围杆坡。

能受天磨真铁汉。这次,吴庆贤吸取第一次失败的教训,请来林业部门的技术员现场指导。几年的努力,杉树基本成林。然而,意外发生了。1989年初冬,跟着吴庆贤在山上种树的人一时大意,做饭时一把大火烧掉100多亩山林,造成经济损失2万多元。突如其来的事故引来嘲讽:“看他风吹日晒瘦得像干柴,黑得像猴子,把钱都丢给大山,十足是个傻瓜。”吴庆贤不予理会,安慰妻子后,向信用社贷款4万元,继续造林之路。

赠木建房——德感乡邻齐种树

1984年,吴庆贤和人合伙承包集体山林,种植杉树。1985年,吴庆贤开始承包荒山造林,面积扩大到15500亩。当时的杉树苗由国家提供,由于苗木不能随要随用,1987年起,吴庆贤开始自己培育苗木。

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却是杉树最好的栽种期。过了这三个月,天暖和起来了,再种下去的杉树苗成活率极低。

吴庆贤年复一年热情不减,在山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承包了一个又一个山头。从四寨村起步,他的“绿色疆土”逐渐覆盖到双江镇的寨高、觅洞、双江、贵迷、乜洞等9个村寨。

荒山造林有多难?贵迷村的老支书吴家新回忆,1989年吴庆贤在贵迷村的后背坡承包了500多亩荒山,吴家新曾和他一起在山上住了一个多月:“没有肉,吃的是山上的野菜、蕨菜。睡的地方是窝棚。”

虽然是荒山,却也有很多杂草灌木。要新造一片林场,需要先把荒山全烧光,再一个坑一个坑挖,在高处挖坑时,山石和泥土会往下滚落,所以工棚只能搭建在高处。种树,不管陡坡缓坡,都得一株一株排着种下去,挖坑时,上下同时挖,石头滚落很容易造成人受伤,有时还需要放炮。一天下来,种树的工人回去了,为了准确支付工钱,吴庆贤还需要一个坑一个坑清点数量,常常清点到很晚,在山上一住就是一两个月。小病小痛已经不当回事了。

树苗种下去,才只是开头。三分造七分管,山林野火是要常常防范的事,村寨家家户户都养得有3、4头牛,放牛散养,经常吃到树苗,也没人站出来承认。吴庆贤看着东歪西倒的树苗,疼在心里。

“要有效保护树林,必须移风易俗。”很多夜晚,吴庆贤在想,为什么寨子周围的树木长得好,而山上种树经常遭到破坏,主要原因在于规矩。按照侗家人的习俗,寨子周围是划定的林木保护区,谁也不敢砍树。而保护区之外,村民们乱放牲口,甚至冬天放火烧山,让春天长出青草。如果不制定约束措施,规范大家放牧,树林就难管护好。

吴庆贤找到村干部和寨老,讲自己的苦衷,得到了大家的支持。1993年,村里德高望重的寨老出面召集村民代表,定下村规民约,条款涉及造林保护,细到哪家的牛吃了哪家的林,怎么惩罚。有了这个村规民约,村民们对树木的保护逐渐自觉。吴庆贤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