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故事 > 创业故事 > 为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阶层固化的原因?

为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阶层固化的原因?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46K 次

寒门为什么难出贵子

为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阶层固化的原因?

作者:小令君

摘自公众号:lingyebibi

说实话,身为一个出身普通的人,虽然我从几年前开始就经常能够听到很多人感慨,“富的人越来越富”,但我只是浅显地理解为,他们比我们多拥有钱,凭借此去投资去赚取更多的钱。

我们只是起点不同。如果穷人有了钱,一样可以越来越富。

马太效应嘛,就像适者生存一样,是世间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没什么好觉得不公的。

可我近两年,终于渐渐认清,“富人越来越富”,不止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多拥有的投资资本;

穷人越来越穷,很多时候也不仅是是手头没钱做不了想做的事。

出身的区别给人带来的差距,远不止在起点时的财富、受到的教育和拥有的资源这么简单。

真正让我觉得有难度去跨越的,并不是财富、资源和地位上的差距,而是家境的不同给一个孩子带来的格局和心态的巨大差异。

这两项在这个社会阶层流动逐渐减少的时代,对于长大后年轻人的事业人生的影响,远比努力和天赋来的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是一个若想成就大事业,既有机会越来越少(已经被大佬们瓜分完毕,马云王健林那个时代已经过去),需要去挖掘风险较高的潜在机会,也需要付出更多成本的时代。

而富裕人家的孩子,往往更有勇气、底气冒险去做这些事,也更能把这些事做好做大。

因为金钱的充裕,带来的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无后顾之忧的笃定感,和没有什么是输不起的底气。从而带来的是对所做事情必须高标准的极致要求,是一个年轻群体长久以来充沛的自信,和在面对选择时的更有魄力更有格局。

这一点我以前感触不深,在学业和单纯的职场上,都不存在太多的机会成本,所以不怎么用的上格局这个玩意儿,因为自己尚且还算混的可以,没有发现很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但这两年因为自己创业做品牌,感触和无力感真的特别深。

由于我到现在为止,所有的资金都是自己辛苦攒下的,这种钱财来之不易的过程让我在做很多决策的时候,明知怎么做可以更好,但却无法孤注一掷那么去做。

所以很多时候,产品没有做到百分百满意,宣传舍不得花大钱,该找优秀的高管做的事得一个人包揽,为了节约一些钱浪费了不该浪费的时间………这许许多多的事,我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对的,总结的时候也总结成让自己很羞赧的格局不够。

但如果知道问题在哪,照理说不会再犯,对吧?问题就在于即使心知肚明,下一次仍会这样。

因为我就算相对来说很勇敢,依旧不敢拿所有的家当来豪赌,我怕输,怕重头再来。

这是成长过程中无数次认知到家里不够有钱、妥协、退让、放弃、牺牲、自卑、为家人考虑后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非一时可以改变。

当想做一件事,想成为某种人,或者面对一项可能影响到成败或者未来的关键决策时,富足人家的孩子往往能不计成本,不计得失,勇往直前。

而像我这样清寒家庭出来的人,常常会权衡利弊,考虑周全,退而求其次,或者忍痛割爱自己觉得非常好的想法和念头。

因为没资本,没退路;因为没后路,输不起,不敢输。

即使能成为优秀的人,格局也不会特别大,这是我现在经常觉得可惜的一点。

这两年,我常会去留心那些做的优秀的品牌,产品,工作室,公司的主理人或创始人,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家境优渥,平日自己生活水准很高,对自己做的产品要求极高对细节把控极严的完美主义者。

我认识的一个姑娘,家里条件特别好,老爸是影视业内数一数二的老总,她自己却特别爱美食,“不管花多少钱,不管能挣多少钱,我要把这东西做到最好,做成我喜欢的我最想要的样子”,这是她每一次做产品时挂在嘴边的话。

这也是他们那个阶层里很多人的共同点。

他们并不是传统以为那种败家的富二代,大多也都是高学历,高素质,高要求,高标准,高格局的理想主义者。 因为有足够的资金保障,理想主义者的理想,往往能实现。

而这种话,我却不敢说,我也不敢如此理想主义。因为我的钱花完了就没了。即使用的是投资人的钱,依旧是各种小心翼翼,生怕断粮。

我在工作和面试中,也接触到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比如我的一个员工,本地人,家庭条件很好,本身也很上进,工作表现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他对自己的未来有超乎寻常明确的规划,当工作无法给他带来成长和满足,当他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便随时可以辞职去读书,哪怕用上一年时间复习。甚至读完书再去做一些并不赚钱的义工。

说实话,我是羡慕的。放到我身上,那个年龄的我完全做不到可以如此不需要顾虑任何,由自己做喜欢做的事。

一份工作再无趣无意义,也不敢轻易辞职;不工作就没收入,交不起房租;读书依旧要考虑就业吃饭养家……你看,没钱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此现实。

我羡慕的是他们可以一直天真烂漫,保持初心。大概是他们从小可以相对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需要花太多心思看别人脸色想办法,也不需要降低自己的标准退而求其次。

可“保持初衷”,对于普通出生打拼事业的孩子来说太难了。现实和理想面前,往往只能就着现实,毕竟活下去最重要。

有的人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说能用钱搞定的都不算大事,拿钱砸活算什么有本事呀。

我不置可否,毕竟现在有钱人家的孩子大多也都很有能力,人们津津乐道的败家二代都是少数。

但就算排除那些,我觉得格局和魄力,是他们最核心价值的本事。

这个社会本来就很现实,以成绩论英雄。

而格局和魄力,在现在这个社会,越往后越将变为能否出成绩的关键。

“寒门”孩子由于从小必须懂事顾全大局替家庭考虑被要求放弃,在后来面对人生选择和事业决断时就会瞻前顾后考虑太多,不会出大错,也很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到达顶峰了。

很遗憾。

昨天我发微博后有人问我,令姐你说的是对,很无奈,可是为什么以前常说寒门出贵子呢?

其实这句话,不算正确。寒门一直都很难出贵子。

为什么呢?

确实,在中国古代,寒门子弟也是有稳定渠道改变命运的,例如管仲、匡衡、车胤、陈平、郑注、魏征。

但在官本位时代,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底层阶级是不存在太多机会和选择上的大相径庭的。由于商人的地位较低,基本上贵子只有一个含义——入朝升官,封侯拜相。

这个升官的唯一稳定渠道就是科举制度。意味着你只要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你就能“学而优必仕”。

所以,除了少数世袭官爵,拿钱买官的现象,大多数人进入上层阶级都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所以,这种只要好好读书,就会有个好未来的路径,很大程度上给了人们一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觉,当然也真的会改变命运。

但如果你从整个社会来看,阶级流动仍然非常小。一朝为官,几代都能享福。

而“寒门出贵子”为什么会为我们熟知,是因为这个观念重新盛行在我们的父辈那一代。

尤其是70后,80后生人,一定不会陌生“你只要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就能出人头地”这样的论调。

他们错了吗?

也不是,还是时代的问题。

70年代高考制度刚刚恢复,许多出生农村的孩子仅仅尝试一次,就可以凭借高考成绩而顺利地来到大城市,获得一席之地,成为家族的骄傲。(比如俞敏洪,比如我父亲)。那是在此之前的中国底层人民想也不敢想的事。

他们用自己亲身的经历验证了“寒门也可以出贵子”,但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那个年代的极端特殊性:

百废待兴,“资本主义”被打倒,社会的贫富差距人为被缩小到不合理的程度,读书人和知识分子曾被置于最不重要的位置,考试对于文化水平的要求也低到了史上几乎最低的程度。

这无疑给了寒门的孩子一个极好的机会。

但现在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