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名言 > 励志名言 > 信奉三“王”勇登攀

信奉三“王”勇登攀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2K 次

他,是一位与青年园有着7年眷恋的兄长;他,是一位在西二楼、西七楼、西九楼留下足印的同窗;他,也是一位号称“毕业得最轻松”的学生。他是鼓风机行业专家;是国内唯一一本有关罗茨鼓风机专著的作者;是拥有不少科研成果、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工程师;是海选中高票当选的一厂之主;是将原本亏损的国有大企业从困境中带出来的管理者。

信奉三“王”勇登攀

他,就是苏春模。现任长沙鼓风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毕业于80年代的“华工”。尽管过去的岁月,已经在苏春模的额头鬓角画出了痕迹,但说起鼓风机,说起“华工”,苏春模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技术为“王”

苏春模,是个信奉技术为“王”的人。

1988年,苏春模从原华中工学院毕业后来到了长沙鼓风机厂工作。尽管当时已经是个工学硕士,但他仍坚持从最基层干起,而这一干就是足足5年。

1993年,刚过而立之年的苏春模逐渐从人才济济的企业脱颖而出,担任企业技术开发处处长。这时,思维敏锐的苏春模认识到:鼓风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原有的产品,而要立足长远,不断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于是由苏春模率队,开始了对“罗茨鼓风机”系列产品的全面整顿,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产品批量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同时还先后研制出了R36新型罗茨鼓风机、RE—200VT型高负压真空泵等产品,为企业创造了近千万元产值和可观的利润。这,一干又是5年整。

两个“5年”的技术生涯,让苏春模感受到了这一领域的短缺:国内涉及罗茨鼓风机专业的理论很少,而且尚无关于罗茨鼓风机的正式系统的论著;不少风机生产厂家更是忽略了风机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只注重产品的生产。于是,苏春模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的目标:写一本罗茨鼓风机专著。然而,要写一本厚厚的专业论著,谈何容易?

1998年,苏春模忙里抽空,开始潜心著述罗茨鼓风机专著。每天,他翻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细致分析,认真思考,然后在电脑键盘上逐字逐句地敲打出他的作品。办公室里的灯也常常亮至凌晨一两点钟。为了写好这本书,苏春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连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多少个双休日没有好好休息了。

不辞辛苦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收获。1998年底,苏春模终于著成了35万字的《罗茨鼓风机及其使用》一书。该书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罗茨鼓风机专著。这本凝结着苏春模心血的书,不仅总结了罗茨鼓风机领域迄今为止的主要科研成果,澄清了许多国内专业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同时还提出了不少独到的科学见解。

2003年,距离1998年,又是一个5年了,今天的苏春模继续思考着新的问题:如何降低罗茨鼓风机的噪音,如何让新一代的产品适应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呢?

数字为“王”

苏春模,也是一个信奉数字为“王”的人。

20世纪90年代后期,原本火红的长沙鼓风机厂,遇到了成立以来最大的寒流:到2000年9月,厂子开始出现400万元的巨额亏损。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对厂子进行改制,由职工自己选择自己的“领导”。危急时刻,苏春模在职工“海选”中,以超过90%的得票当选为公司董事长,担起了救全厂于水火之中的重担。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今天的苏春模已经十分动容:因为他接过的不仅是全厂的信任,同时更是接过了对自己最大的挑战:从工程师转变为公司最高的管理者的挑战。

可喜的是苏春模也有着他自己的一种自信。他认为:学工科的人对管理有着“先天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数字。就是凭借着扎实的数学根底以及对数字的敏感,苏春模在管理的路上硬是闯出了自己的路:现在的苏春模是一个财务专家,他制订了一套独特的“8表法则”,将损益、支出成本控制、资金流向等8个涉及公司要害的财务资料,按月分析,按月制定规划;他将多年积累的工艺流程经验,与产品成本挂钩,推算出最合理的销售价格;同时,他也大刀阔斧地精简人员,从而达到资本与人力的最佳结合。

很快,这些努力给予了苏春模好的回报:2001年,长沙鼓风机厂全面扭亏,职工收入增长19%;2002年,工厂继续高歌猛进,实现销售收入1.0466亿元,实现利税1158.3万元,分别比前一年增长了8.7%和17.3%,而职工收入也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6.6%。

2003年,尽管面对SARS的冲击,但苏春模的心里却分外踏实:仅1~5月,厂里的订货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唯一需要苏春模担心的就是,如何把这么大批量的订单按时、按量、按质地交出来。

素质为“王”

苏春模,还是一个坚持素质为“王”的人。

熟悉苏春模的人给了他这么一个评价:“只要他心里想什么,凭他那股钻劲,什么事情都能干成!”

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一名优秀的技术专家和企业领导者,荣获“长沙市十佳科技创新青年人才”的光荣称号,并被选举担任长沙市科协副主席,苏春模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特例;他也反对学工科的人只能做工程师的说法。在他心目中,成千上万的和他有着类似求学生涯的“华工”学子,具备类似的素质:学以致用、勤学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