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语句 > 经典的句子 > 为什么读书?20种读书的奇葩理由

为什么读书?20种读书的奇葩理由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7W 次

无论书的介质如何变化,阅读始终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人们为什么读书呢?法国作家夏尔·丹齐格以资深读者的历练和作家的精巧敏锐,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其中,有实在的建议、甜蜜的赞美也有尖刻的讽刺。

为什么读书?20种读书的奇葩理由

一起来看《为什么读书》中列举的20种读书的奇葩理由

01、为了憎恨而读书

某些人是出于憎恨而读书。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擅长评论他人文风的女批评家,她的文章如同一触即怒的女中学生的作文,而且由于她用语粗俗地写些平淡无奇的文章,因此自以为有透彻的洞察力。她喜欢攻击作家。那些攻击我们的人并非都那么有才华。正因如此,他们常常只剩下庸俗了。为了弥补自己欠缺的理性思考,她用“我们”这个人称写作。“我们”,她供稿的那本杂志的“文化”版面,强迫那些分外难以忍受此类宗派作风的人接受她的欺世盗名。瞧瞧一个跳梁小丑到底如何自以为圣贤。世上就是有这样一种既平庸又恶毒的读物。我对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没有任何兴趣,所以我把它们留给道学家们去研究。

02、为了被言说而读书

结束阅读后,读者的大脑不会像清洗过的磁盘那样重新变成一片空白。他得到了书内语句的补充;那有着多大的魔力啊!随风飘走的纱巾,他会追随它们直到海角天涯。我就是在海涅那句“吾不解此谓何意,心伤之极矣”的诗歌温床上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对,是这首诗,《洛勒莱》(La Lorelei),我不清楚我所体验的那种忧愁究竟有怎样的涵义,我对自己重复它,重复、重复、再重复,陶醉于为自己的忧愁找到了一件如此漂亮的外衣,我体验过这种忧愁,而且未尝不喜闻乐见于此类体验。我们在自己的读物里选择自身感觉的外壳、自己无声的言谈、喃喃低语的雄辩口才。

03、为了不令逝者长眠而读书

读者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被动。从倾听独白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对话。所谓对话,一般是指听众时而着迷时而耐心地倾听的精彩独白。在阅读过程中,某个昏昏沉沉的思维被一个看似消极的思绪调动了起来。只是看似消极。其实它很活跃,因为那些感性与记忆机制。它会选择那些能触动思维的段落。读者在其中重新发现了文学的感性特征。文学与它那瘦弱的堂妹(即读书)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引起共鸣。被书写或阅读的文学语句与其他领域的书面语句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种共鸣,它源于文学的不纯粹性本身。

优秀作家都是善于思考的作家。普鲁斯特那一类文字极为稠密的作家的作品可能会招引无限评论。个性天差地别的读者们都能在其中找到令自我满足的东西。评论又再生发评论,因而形成了对创造性阅读的神化,将其等同于犹太教法典般地信奉它。

我们应该小心避免书籍变成圣经。我们并非因信仰而读书,作家并非神?。我们可以热爱书籍却粗暴地对待它们,我想,我们甚至必须这样做。我不赞成让死者安眠。一位听凭他人将自己安葬于地下的死者最终将走向永远的死亡。

04、只因爱而读书

归根结底,假如我们博览群书,我们定是因为喜爱才那么做。我们由喜欢人物开始;接下来是喜欢作者;最后则是喜欢文学。文学这位女王正是我们的永恒追求,我们伸长脖子、张着贪婪的嘴,朝着那个纯净而炫目的新鲜感匍匐前行,我们曾在早期阅读时体会到那种新鲜感,现在却再也感知不到,即使我们感到了,也有可能是错误地感到了忧伤。我们失去了童稚,但同时也不再无知。如果什么都未读过,那么有着最微不足道的丁点才华的人在我们眼中都成了帕瓦罗蒂。我想,当探险者刚刚走进原始丛林时,他会对自己遇见的第一只千足虫惊叹不已;可是,当他在森林里跋涉数月之后,在他到达林中空地,看到仙女们在那里随着琴鸟的吟唱翩翩起舞时,他不会失去感觉而无动于衷。即使我们读了很多书,阅读的数量也不会使其质量有所折损。

童心未泯的读者常常是文学魅力的缔造者。很多读者都童心未泯。正是这样的读者把小说变为畅销书。那些内心依然是少女、依然梦想爱情的妇女为纯纯蠢蠢的言情小说带来了三十万册的销售量,小说医治了她们的痛苦——由于嫁了一个胳膊肘儿拄着桌子吃饭的言行举止粗俗不堪的丈夫而产生的痛苦。而那些思想仍留驻于少年时代的男人们则放弃法国电视一台转播的足球赛,去读一些鼓吹世界末日论的笨蛋炮制的幻想小说。

有时候,干巴巴的知识给温柔的(温柔的:优点)爱套上了双重的挽具,于是从爱这匹雪白骏马的玻璃鼻孔里喷出的白气(啊~这种写得糟糕却自欺欺人地认为写得好的邪恶乐趣)使我们丧失了质朴纯真。而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声名卓著的读者变得越来越吹毛求疵的原因,他们在寻觅某种稀有的滋味,那种滋味十分强烈,能让他们在读过的书越来越多感觉却越来越少之后重新感受到某种东西。他们就是一些身处沙漠之中、口干舌燥得即使有整船整船的凉水也无法解渴的人。要喝水!要喝水!他们边喊边用力扔掉1868年的狄金森酒杯和1350年的薄伽丘香槟酒瓶。

05、为了赶超半本书而读书

我读穆齐尔(Robert Musil)的《没有个性的人》(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那是一部长篇巨著。两卷本,各一千页。当我们攀登那些高山时会生出一份斗志。啊!啊!你认为你会战胜我吗?而我们不急不躁、慢慢悠悠、坚定执著地一边爬到半山腰附近,一边自言自语地说,随后的下山会更加容易。我们从中体验到一种恼人的愉悦。发表一部千页的著作是多么无礼啊!多么自负啊!只有天才才会得到谅解,幸好其中确有才情。来吧,嗨!……只剩六十页了!……五十九页!……

06、为了反驳自我而读书

我自问是否为读书找到了一个新理由:反驳自我。当我不喜欢一位作家时,我会回过头来重新阅读他的作品。来吧,其实是你错了,我们再看看它是否的确不那么出色!而当我发现是自己搞错了的时候,我总是很高兴。我又丢掉了一个偏见。

07、为了手淫而读书

我从前就不知道国家图书馆曾用一个特殊的编码把馆藏的色情书都隐藏起来了。那就是“地狱”。其实没这个必要。色情文学早就得到了解放。我上高一时,同学们在课桌下传阅着萨德侯爵的黑色封皮的袖珍本小说,那些书由于被多次翻阅就像煮熟的朝鲜蓟一样大敞着口。多么巨大的文学热情啊!没过多久我就明白了这位作家的真实作用,不过我觉得他的写作方式太隐晦了。其实我错了:他的文笔较为拙劣,居于同时代作家的中游水准,至于他的作用,则远不止供人自慰。在那样一个到处都是卖弄学问的教授在歇斯底里地声称“一切均为政治”的时期,性成为革命的一部分,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性的愉悦被否定了,还有呢?它本质的轻,它的无拘无束。于是反对虚伪的斗争使用了最虚伪的手段。人们并非为了肉体享乐才想到把地狱之门打开。

社会有关性欲方面的态度如此虚伪,以至于有些人本来出于刺激的目的买书,却买到了一些与此无关的书。《卡特琳娜的性生活》(La Vie sexuelle de Catherine M.)是卡特琳娜·米耶尝试根据自己交换性伙伴的经历进行的文学创作。这本书之所以创下了数十万册的销量,或许仅仅因为购买这本由信誉卓著的出版社发行的图书的读者是一些色情狂,他们不用两眼瞄着身后悄悄溜进性用品商店就可以在书店买到这本书。他们对这本书所能引起的性兴奋一定极为失望。

08、为了形式而读书

“为了形式”(pour la forme)是多么糟糕的法语表达方式啊。我在寻思那些相当擅长鉴赏艺术品的意大利人,或者相当爱好礼仪的日本人,他们是否会创造出如此随意的表达方式来定义一个分外重要的概念。“为了形式”的意思不应该是“首先非常迅速地满足礼节的需要,然后再谈正事”。形式是艺术的庄重表现。它甚至是艺术的主题。您看,人人都有想法。文学的一个定义可以是:“对无形事物的尝试性表达。”所有的书,哪怕是小说,从力图拥有某种形式这个方面来看都是一次尝试。一本书收集、丢弃和整理生活的无形,而正是这种形式化使其产生了意义。面对无形无状难以捉摸的世界,读者通过阅读去猜测它的纷繁形态。

09、为了黑暗而读书

一切都获得了解放。我读过书。我读过书,于是我似乎见到了光明。它只持续了片刻时间。我所见到的,或者说我意识到的,更是启蒙之光,亦即该词在十八世纪的含义。为什么读书?为了变得不那么狭隘,为了不再抱有偏见,为了理解。为什么读书?为了理解那些思想狭隘、抱有偏见以及不喜理解的人。黑暗值得我们去了解。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它都是文学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说它是文学的一个特性和优点。作家大概是唯一不要求拥有纯粹性、完美性、正确性的文人,他们甚至把这种缺失变成自身的一个要素,但也不至于因此沾沾自喜——除了卢梭之外。我们读书,是为了在别人身上看见自身缺点的镜像,那些我们对自己遮蔽起来的缺点。

10、为了自我安慰而读书

我们可以为了自我安慰而读书。这在我看来是又一个更糟糕的读书理由。况且我们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文学并非为此而生。文学不是用来安慰人。否则就等于说文学是供读者消遣之用。况且,如果说痛苦可以被一段单纯的阅读时光擦除的话,那对我们的痛苦是一种侮辱。孟德斯鸠是一位很伟大的作家,然而他曾写过一句最令人愤慨的话,他说:“我从没有什么连一个小时的阅读都无法驱散的忧愁。”我们能怎么办呢,这是一个情感淡漠的伟大灵魂。